以下是不锈钢电解抛光全流程的六步法解析,综合技术原理与工艺要点,供操作参考:
一、预处理阶段
-
化学除油(脱脂)
- 目的:去除工件表面油污、油脂及杂质,确保电解抛光均匀性。
- 方法:使用碱性脱脂剂(如氢氧化钠、碳酸钠溶液)浸泡或超声波清洗。
- 关键参数:温度40-60℃,时间5-10分钟,需彻底清洗至表面无油膜残留。
-
酸洗活化(可选)
- 适用场景:表面存在氧化皮、焊斑或锈迹时采用。
- 方法:使用1-2%硫酸或专用酸洗膏(如云清牌酸洗膏)浸泡处理,去除氧化物。
- 注意事项:酸洗后需彻底水洗至中性,避免残留酸液干扰后续电解反应。
二、电解抛光核心工艺
-
电解抛光参数控制
- 电解液配方:磷酸为主(占比50-70%),硫酸为辅(20-30%),添加铬酐或LQ-60等缓蚀剂提升光亮度。
-
操作条件:
- 温度:60-75℃(最佳60-65℃)
- 电压:8-12V
- 电流密度:10-25A/dm²
- 时间:2-8分钟(视工件复杂度调整)。
- 设备配置:铅板阴极、钛挂具阳极、循环过滤系统,需定期清除电解液沉淀物。
三、后处理阶段
-
脱膜出光(可选)
- 目的:去除电解后表面钝化膜,提升光洁度。
- 方法:使用20%以上硝酸溶液浸泡1-2分钟,或碱性溶液(1-3%氢氧化钠)中和残留酸液。
-
钝化处理
- 作用:形成致密氧化膜,增强耐腐蚀性。
- 方法:硝酸或铬酸盐钝化液浸泡,时间3-5分钟,温度常温至50℃。
四、最终处理
-
清洗与干燥
- 水洗:多级逆流水洗(3次以上),确保无电解液残留。
- 干燥:压缩空气吹干或烘干(60-80℃),避免水渍残留。
关键注意事项
- 电解液维护:定期检测比重(1.70-1.75)、酸度及金属离子浓度,补加磷酸/硫酸维持活性。
- 安全防护:操作时穿戴耐酸手套、护目镜,避免酸液接触皮肤。
- 质量检测:表面粗糙度(Ra≤0.2μm)、光泽度(镜面效果)、无过腐蚀或麻点。
通过上述流程,可显著提升不锈钢表面光洁度(提高2-3级)、耐蚀性和抗指纹性,适用于精密零件、医疗器械、食品设备等领域。具体参数需根据材质(如304/316)和工件形状调整。